DeepSeek通過開源其系列模型(如DeepSeek-V3、R1、Janus-Pro等)及多模態(tài)能力,迅速點燃了行業(yè)熱情。
目前,已有超過10家以上的國產AI芯片企業(yè)宣布適配或上架DeepSeek模型服務,包括華為昇騰、沐曦、天數智芯等頭部廠商。同時,華為云與DeepSeek的合作,受到行業(yè)內外高度關注。
此外,聯想、釘釘等企業(yè)推出基于DeepSeek的AI一體機,覆蓋銷售助理、會議質檢、智能審批等場景,實現了從芯片、模型到應用的全鏈路國產化改造。這一波熱度不僅提升了端側的技術自主性,還通過實測數據驗證了國產硬件的競爭力,為端側AI的規(guī)模化落地奠定了基礎。
為了進一步探索DeepSeek對于云側與端側所帶來的影響,財聯社VIP特聯合蜂網火線直連“AI算力”行業(yè)專家,剖析華為云以及邊緣計算行業(yè)的潛在價值。
【核心邏輯】
【交流紀要】
問題一:華為為何能成為DeepSeek生態(tài)中的關鍵角色?
專家:在部署DeepSeek-R1-671b大模型時,內存與顯存容量是主要硬件瓶頸。當下,并非所有的云計算資源或者國產芯片都能夠達成滿血部署。即便部分用戶或許無需使用滿血版本,但無法支持滿血版部署的芯片或平臺,必然難以成為客戶的優(yōu)先之選。
在國產芯片領域,華為昇騰位居第一梯隊。搭載昇騰芯片的云服務商,例如三大運營商旗下的移動云、聯通云、天翼云,能夠依托華為昇騰,提供媲美全球高端GPU性能的DeepSeek推理服務。(在這方面,海光信息、寒武紀、云天勵飛等芯片廠商也在積極調整。)
此外,昇騰芯片采用非CUDA的自主架構,這無疑為相關應用和服務提供了更具自主性與安全性的保障。另外,寒武紀也是自成體系路線的代表。
問題二:在端側領域,華為對于DeepSeek而言具有怎樣的獨特價值?
專家:當下,華為基于純血鴻蒙HarmonyOSNEXT開發(fā)的小藝助手APP已成功接入DeepSeek,智能體廣場也已上線DeepSeek-R1的Beta版本。并且,預計在2025年,PC鴻蒙版將正式推出。由此可見,憑借華為強大的“全棧能力”,使其在端側AI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,占據了優(yōu)勢地位。
對于DeepSeek來說,華為正在積極推進全新的全球化戰(zhàn)略布局,計劃深入拓展至多達60個國家和地區(qū)。這一舉措無疑為DeepSeek大模型在全球范圍內的廣泛應用與推廣,創(chuàng)造了更為廣闊的發(fā)展空間與機遇。
問題三:部署方式與模型性能怎樣作用于端側AI的實際落地?
專家:DeepSeek通過開源涵蓋1.5B至671B參數的不同規(guī)模推理模型,極大地降低了端側部署的難度。不過,端側部署仍面臨推理延遲和硬件資源受限這兩大關鍵難題。
舉例來說,在某些場景中,模型推理需要長達40秒的時間,因此這種情況僅適用于像政務審批、出差報銷這類對延時容忍度較高的場景。為了解決這一問題,DeepSeek推出了蒸餾模型,比如R1-Distill系列。這類模型在維持性能的同時,有效壓縮了參數量,能夠很好地適配消費級PC和邊緣設備。
所以,基于開源模型性能的提升,一體機得以將更為出色的模型應用于端側部署,并與業(yè)務能力相結合,從而能夠應對更多的業(yè)務場景。而開源模型性能的進步,也為進行私有化部署的企業(yè)提供了更廣闊的操作空間和更多發(fā)展機會。
與此同時,國產芯片廠商通過優(yōu)化軟件棧,如華為的CANN以及昆侖芯P800的CUDA兼容方案,極大地提高了模型在本地化部署時的效率。隨著技術不斷突破并與場景適配度不斷提高,端側AI正從“概念驗證”階段穩(wěn)步邁向“商業(yè)變現”階段。
問題四:端側的熱度能否延續(xù)至2025年?Agent技術會成為新的焦點嗎?
專家:目前,國內Agent技術的商業(yè)價值還沒有真正體現出來,在實際落地應用方面顯得比較空洞。反觀端側AI,依靠像一體機、AIPC這類具體有形的產品,已經在市場上收獲了實際收益。DeepSeek的火熱發(fā)展,更是進一步推動整個行業(yè)朝著“產品力與宣傳力雙輪驅動”的方向轉變。
據分析機構預測,2025年全球AIPC出貨量會超過1億臺,復合增長率達到44%。由于PC作為生產力工具的特性,使其成為大模型本地部署的關鍵載體。但是,Agent技術,比如OpenAI的Operator以及谷歌Gemini2.0,確實有很大潛力成為新的熱點。所以在2025年,端側的熱度或許會與Agent技術形成一個“價值過渡期”,借助技術的不斷更新迭代,持續(xù)吸引市場的關注。




